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06:14 PM 编辑
关于皇化寺,自南燕国初年始建,至北宋末年,皆称原名“皇化寺”。金元两代称“普照寺”。明朝更名为“弥陀寺”。清朝仍称弥陀寺,俗称“北大寺”。明初洪武二年,龙兴寺因筑城墙、建西城门而被毁后,皇化寺(弥陀寺)在明朝是青州最大的寺院,青州佛教事业机构都设在此院,从广福寺墓塔所记铭文中便可知晓。清朝顺治初年建“法庆寺”后,皇化寺(北大寺)因失修逐渐衰败,至乾隆初年毁于天災。皇化寺是青州存世时间最长的大寺院,历经十九朝,时间长达1400年。皇化寺(北大寺)隳圮后,清乾隆三十七年将其东南部约二百米处高地上的定慧寺重建,“里人移其像于定慧寺”,亦称“弥陀寺”,俗称“小寺”。后来发展为佛道合一的寺院。青州人传说:“(万年)桥北(定慧)佛寺内住道士,桥南道家庙(黑龙宫)内住和尚”,并有隔水相争的传说故事。该寺解放后尚存。
皇化寺故址,解放后尚存一株千年古槐,五个学生手拉手方能围拢。该处曾出土巨大石碑龟座、大殿房基、石佛、六棱佛头石柱等。皇化寺东阳宫门前一副楹联非常奇特,被后人记下,流传后世。上联:日昍(xuan)晶□(四个日,读音yi)安天下;下联:月朋□(三个月,读音liao)朤(liang)定乾坤。一处佛教寺院为何用“安天下”、“定乾坤”作寺联,看来该寺气度不凡,攸关天下。它就是南燕国皇帝慕容德的行宫,皇家国寺无疑。这个寺院兆示着南燕国如同日月,万世永存。相传,这是泰山高僧朗公为皇帝慕容德行宫所赠的寺联。“皇化寺”,这一寺名非同一般。“化”,教化也。是皇帝教化子民的国寺。不是皇帝的行宫,谁胆敢用这样的名字。用皇帝命名作为教化子民的国寺,在中国唯此一处。皇化寺隳圮后,高僧朗公为慕容德帝行宫所赠寺联之殿门也一同被移到了重修的定慧寺内。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自南燕国至明清,历经数朝,青州大地所有大寺院基本全部被毁,皇化寺为何能保留下来?推测其原因有:(1)皇化寺名为寺院,实乃慕容德皇帝行宫,寺内除主佛外并无很多佛像。該寺并非是供人们祭祀而香火旺盛的寺院。一般人是不能进入的,只有皇帝临幸寺院行宫时,大臣们才陪同进入寺院,平时只有皇帝的亲信佛教徒在此看守。(2)皇化寺的和尚不会太多,但建筑却相当宏伟壮观,金碧辉煌,设备华丽齐全,与皇宫大殿一样。著名的行宫“东阳宫”可与广固城内的“东阳殿”相媲美。它非同一般寺院,定有高僧长老住持,并有行宫的侍从人员。(3)南燕国灭亡后,由于寺院建筑华丽,如同皇宫大殿,故成为青州佛教事业领导机构所在之处。东晋和南朝宋时期,青州佛教事业非常兴盛发达,从高僧法显等入驻七级寺和皇化寺,及南朝“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就是有力的佐证。这里定是青州佛教中心之地。(4)龙兴寺兴起,成为青州最大寺院后,皇化寺可能隶属于龙兴寺,或是龙兴寺的分寺或佛学院。从广福寺墓志铭文所记皇化寺内有许多高僧大师名单,说明它应该是龙兴寺的佛学院。既然它和龙兴寺是一体的,它就是有敕额的寺院,故历次灭佛运动都受到保护,未受破坏。(5)明初,洪武二年因扩建修筑城墙和建城西门,龙兴寺被毁后,皇化寺(明改称弥陀寺)代替龙兴寺,成为青州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事业的活动中心。青州佛教事业的机构都在皇化寺(弥陀寺)内。(6)清·顺治初年,青州新建更大的法庆寺,皇化寺(时称北大寺)失修,逐渐衰败,退出历史舞台。至乾隆初年,毁于天災。
世事沧桑莫测,天不祚人。南燕国未能像寺联所说的与日月共存。建国后不到十二年便被东晋大将刘裕摧毁。南燕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在青州开创的佛教事业却兴盛不衰,辉煌至今。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国,夷广固城。东晋青州刺史羊穆之听从高人指点,“郭大夫……相水土劝羊穆之筑东阳城”(《齐乘》)。羊穆之还是在这块龙脉风水宝地上筑起了东阳城的内城。仍用这个吉祥的“东阳”之名。这就是东阳城之名的来历
|